2025年教学发展中心活动集锦(三)

2025-09-22 1

本期纲要

2025.4.21-2025.5.20

1. 教学活动

  • 杜燕、刘小凯:“法语二外”与“数字化设计前沿”中的 HI+AI 课程创新实践
  • 王亚光:教学的几点体会
  • 薛松:做专业深耕者,亦做青春摆渡人——高校班主任的双重角色赋能
  • David Delbarre、夏萌:Engaging Students Through Educational Escape Games: A Three-Body Problem Experience
  • 沈辛成: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如何教会下一代与机器错位竞争
  • 李宇罡:关于AI赋能工科专业课程的思考与探索
  • 邱意弘:AI与学习科学融合的教学策略
  • 季程远:硬课的评教困境与破解:社科方法论课程的优化与实践
  • 教学圆桌对话:如何用脑科学和认知科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 教学圆桌对话:AI赋能教学设计
  • 教学圆桌对话:AI助力专业基础能力提升

2. 教学咨询

  • HI + AI课程创新工坊:探索教育新路径
  • 教改说课赋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3. 促学活动

  • 李鲍:构建个人智能体
  • 刘晓敏:工科科研路径探索:从入门到深入
  • 吕智国:如何在大学阶段学好“大学物理”
  • 童善保:相关系数和线性模型的误解和误用

4. 教学学术

  • 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期课程思政专项学习交流活动
  • 教学学术社区:赵文娟:参与式学习理论在通识课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探索
  • 2025年第二期课程教学设计示范观摩及研讨
  • “HI导师+ AI教师”课堂变革计划中期交流
  •        教学学术社区:于红妍:从“0”到“1”的突破

教学活动

杜燕、刘小凯:“法语二外”与“数字化设计前沿”中的 HI+AI 课程创新实践

 

4月22日,中心举办主题为“‘法语二外’与‘数字化设计前沿’中的HI+AI课程创新实践”的教与学讲坛。外国语学院杜燕老师分享了“法语二外”中HI+AI课堂变革模式,设计学院刘小凯老师探讨了“数字化设计前沿”中HI+AI融合的课程边界拓展。活动聚焦以人为本的启发式教学,结合AI技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为教师提供了课程创新思路与实践经验。

 

王亚光:教学的几点体会

 

4月24日,数学科学学院王亚光教授分享了“教学的几点体会”。王亚光教授围绕教学价值、内容设计及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展开分享。本次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教学设计及学生培养的经验与启发,助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薛松:做专业深耕者,亦做青春摆渡人——高校班主任的双重角色赋能

 

4月25日,中心举办第十期优秀班主任带班经验分享会,主题为“做专业深耕者,亦做青春摆渡人——高校班主任的双重角色赋能”。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薛松结合典型案例,分享如何立足专业教师与班主任的双重身份,充分发挥学术和教学优势,实现教育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有机融合,助力班主任工作从“事务型”向“发展型”转型升级,挖掘专业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独特价值。

David Delbarre、夏萌:Engaging Students Through Educational Escape Games: A Three-Body Problem Experience

4月25日,中心举办了题为“Engaging Students Through Educational Escape Games: A Three-Body Problem Experience”的教与学讲坛(全球版)。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的David Delbarre和夏萌老师介绍了游戏化教学创新方法“密室逃脱”,结合《三体》情节设计闯关,在紧张有趣的任务中,通过学生团队互动和问题解决,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提升对复杂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沈辛成: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如何教会下一代与机器错位竞争

 

5月8日,中心举办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如何教会下一代与机器错位竞争”的教与学讲坛。马克思主义学院沈辛成老师分享了标准化考试的极限与人工智能对教育规则的冲击,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教育挑战及应对策略。

 

李宇罡:关于AI赋能工科专业课程的思考与探索

 

5月9日,中心举办主题为“关于AI赋能工科专业课程的思考与探索”的教与学讲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李宇罡分享了如何应对AI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他通过心理建设、课程的“战略规划”以及动手实践探索AI在教学中的应用,让传统工科专业课程焕发了新活力。

 

邱意弘:AI与学习科学融合的教学策略

 

5月15日,中心举办了主题为“AI与学习科学融合的教学策略”的教学工作坊。教学发展中心咨询师邱意弘副教授分享了如何将学习科学理论有效融入课堂,并结合生成式AI重新审视与优化教学流程,提升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体验。

 

季程远:硬课的评教困境与破解:社科方法论课程的优化与实践

 

5月20日,中心举办了主题为“硬课的评教困境与破解:社科方法论课程的优化与实践”的教与学讲坛。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季程远副教授分享了如何应对文科生学情复杂、害怕数学等挑战,介绍了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中通过构建自主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兴趣与潜能的策略。

 

教学圆桌对话:如何用脑科学和认知科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4月23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童善保教授主持了题为“如何用脑科学和认知科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教学圆桌对话。童老师以Joshua R. Eyler 的书《 How humans learn -the science and stories behind effective college teaching 》为基础,讨论和交流“好奇心”“社交性”“情感”“真实性”“失败”等五个与学习有关的核心主题与人的学习的关系,并用于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教学圆桌对话:AI赋能教学设计

 

4月24日,计算机学院金耀辉教授主持了题为“AI赋能教学设计”的教学圆桌对话。话题聚焦在教学设计如何用AI倒逼深度理解、AI如何创造不可替代的认知体验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批判能力,防止AI的幻觉。

 

教学圆桌对话:AI助力专业基础能力提升

 

5月13日,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蒋丹教授主持了题为“AI助力专业基础能力提升”的教学圆桌对话。话题聚焦在AI时代课程痛点问题解决新思路、个性化差异和自适应学习以及如何设计助力学生能力提升的AI工具。

教学咨询

HI + AI课程创新工坊:探索教育新路径 

4月23日,第二期“HI + AI课程创新工坊”举办,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实践。医学院陈广洁老师以“机体防御与免疫”为例,提出构建知识图谱、AI助教分析学情等方案,专家建议以大数据优化案例衔接并追踪学情。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施雯老师在“艺术,自然与工程”课程中探讨AI艺术边界,强调跨学科融合与思辨能力,专家提示需通过创作细节区分“艺术”与科技生成。活动通过专家联席指导,为课程融入AI技术建议路径,推动教学智能化与跨学科创新。

教改说课赋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为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本月组织了8场教改说课活动,围绕教学设计创新、课堂互动优化、课程思政融入及信息化手段应用等核心板块展开深度研讨。共有20人次教师,16人次专家参与。

 

促学活动

李鲍:构建个人智能体

 

4月23日,中心举办了“构建个人智能体”微课程,由教学发展中心李鲍老师主讲。活动围绕智能体的定义、关键技术及其在个性化学习与效率提升中的应用展开,分享创建个人智能体的实践经验。

刘晓敏:工科科研路径探索:从入门到深入

4月28日,由中心、研究生院及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联合举办主题为“工科科研路径探索:从入门到深入”的创新思维训练营。活动特邀集成电路学院2020级直博生刘晓敏同学分享科研全流程逻辑,包括选题构思、实验设计、论文撰写及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帮助同学们提升科研效率,少走弯路。

吕智国:如何在大学阶段学好“大学物理”

 

5月7日,中心与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联合举办主题为“如何在大学阶段学好‘大学物理’”的学习能力提升营。物理与天文学院教学研究中心吕智国副教授深度解析“大学物理”课程的重要性、核心内容及科学思维的学习方法。吕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科研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实用的学习策略与指导。

童善保:相关系数和线性模型的误解和误用

 

5月14日,中心、研究生院及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联合举办主题为“相关系数和线性模型的误解和误用”的科研统计素养系列微课程。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童善保教授通过实例分析深入剖析了相关系数与线性模型的常见错误解释与应用,包括假设条件、关联性与因果性的区别,显著性大小与关联性强弱的关系。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提升科研统计的规范性与可靠性,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教学学术

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期课程思政专项学习交流活动

 

 

4月22日,中心举办了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期课程思政专项学习交流活动,来自农业与生物学院的殷杉教授作题为“课堂的美好化学反应:当知识遇见心灵共鸣”的分享,来自外国语学院的李琤老师作题为“融入思政的外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分享。共有25位教师积极参与本次交流活动。

教学学术社区:赵文娟:参与式学习理论在通识课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探索

 

4月29日,中心举办教学研究设计与优化(八)活动,药学院赵文娟老师作题为“参与式学习理论在通识课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探索——以《脑与日常行为》教材建设为例”的分享,赵老师介绍其“以学生为中心”的通识课自编教材建设理念,以及参与式学习理论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参会老师共同研讨打磨,优化教学设计。

2025年第二期课程教学设计示范观摩及研讨

 

4月30日,中心举办了2025年第二期课程教学设计示范观摩及研讨,来自智慧能源创新学院曾美容老师的课程《低碳能源与气候变化》、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胡晨曦老师的课程《生物医学信号与系统》进行了教学设计的示范,共有20位教师和学科专家参与研讨。

“HI导师+ AI教师”课堂变革计划中期交流

 

5 月 7 日,“HI导师+ AI教师”课堂变革计划中期交流活动顺利开展,共计 9 名一线教师与 9 位专家参与。在本次活动交流中,各项目负责人围绕课堂模式创新、AI 技术应用成效及学生反馈等内容,详细汇报了项目中期进展、阶段性成果及下一阶段规划。各位专家聚焦技术与教学融合、个性化学习支持等方向,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为下一阶段项目实施明确路径,助力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与创新发展。

教学学术社区:于红妍:从“0”到“1”的突破

 

5月15日,中心举办“教学学术经验分享:从‘0’到‘1’的突破”主题讲座。体育系于红妍教授分享如何从日常教学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探讨如何解决从构思选题到成果发表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她从近10年C刊发表情况进行分析,助力教学学术社区的教师将研究进行从“0”到“1”的突破,推动教学学术创新与教学质量提升。

 

 

供稿:谢艳梅等

编辑:王竹筠

审核:孟佳

排版:孙悦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