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笃平教授解读 “课程第一课”

2022-01-18 412

12月29日,物理与天文学院袁笃平教授做客教学发展中心“教与学讲坛”,分享对“课程第一课”的认知与探索。全校多个学院的73名教师参与了本次交流活动。

大学课程第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教师在报名参与活动时提出了诸如“设计第一课时应该关注什么内容?” “采取怎样的教学理念?” “如何吸引并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怎样留下最合适学习课程的学生?”等问题,袁老师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观摩教学发展中心保留的不同学科课程第一课的视频、课件等材料,以及中心对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围绕“培养学生的课程认同、主要内容设计与课程基本原则、具体课程实例”这三个部分分享了授课经验。

 

 

袁老师认为,学生对第一课的期待通常是不确定的。大多数学生最看重课程价值(内容、教师、实用性)和课程进程(难度),而学生对这两部分的判断存在个体差异。但不论差异如何,学生总能基于课程的“性价比”形成自己对课程认同程度的判断。因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感受到的课程价值”和“对付出精力的预判”这两个方面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正面感受。对于前一个方面,袁老师认为,学生对课程价值的感受受直观和短期这两种因素的影响较大。例如实践类、编程类、医学操作类课程往往能在短期内呈现出显示性的成品,这种直观的实用性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另外,如果感受到自己认知的能力有所提升,学生也会产生课程学习的成就感,课程教师应该主要在此处发掘课程的价值。

 

 

提升课程价值的另一方面是提供有效的削减学生课程学习的支付成本——减负,具体包括:针对性的讲课模式、资料选择和推介、作业的针对性、学习过程中注意策略、个体自身短期目标的调整和妥协。袁老师基于证据和实例表达了他对课程第一课的观点:教师在课程第一课中介绍一门课程犹如一个企业向用户推介自己的产品,应立足于设计师或工程师的视角,针对客户关心的产品的特定方面,具体详尽的说明设计的原理、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例如,介绍课程架构和特点时要注重逻辑,介绍课程运行方式和设置考核规则时也需说明理由);要避免用推销员的话术,空泛地宣传自己的课程;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自己说的话是否有意义、对学生而言是否可操作,同时也要向学生明确说明课程中所采用的任何教学环节都是基于提升学习效率,如果学生有更有效的方法或建议,教师都可以基于实际情况对原来的方法进行调整、改进、甚至完全弃用。

 

 

袁老师建议,第一课虽然只是课程介绍,但也应该布置足够数量的作业。这些作业应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且大多是操作性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一种有仪式感的氛围中真实地感受到课程的开始,同时也是做一些实际的准备,为后续正式开始的课程进行暖场和热身。

接下来,袁老师结合自己曾经上过的《热学》课程的课件进行了实例解读,具体讲解了该课程的目标设计、问题应对、课程流程说明、作业积分规则等环节。最后,袁老师强调,课程第一课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模式,但总的来说还是要让同学切身体会到课程的价值所在。

 

 

讲座过后,袁老师针对现场教师提出的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进行了解答。

本场讲座内容丰富精彩、基于证据和教学实例对下学期的课程第一课教学顺利开展提供建议,受到了参与教师的好评。

撰稿:冯冉

编辑:谢艳梅

摄影:胡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