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2021-10-14 28134

READ

教师对"卓越教学"的追求是大学教与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动力。“卓越教学之路”栏目的设立旨在讲述教师追求教学卓越中教与学的故事。

 

郭为忠

第七届卓越教学奖得主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长聘教授。2021年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新华思政优秀名师。担任教育部首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新华思政示范课程、首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上海市精品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设计与制造Ⅱ》创建负责人。2008年入选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新秀”,2010年、2014年两次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20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卓越教学奖”和“教书育人奖”个人一等奖。主持完成多项教学研究项目,2019年牵头获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在实践层面,各类课程在内容上如何设计、如何结合、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是当下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话题。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是推进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环节和举措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郭为忠教授近年来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围绕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模式与方法、资源与工具等方面进行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和思政教学融入点的梳理,他以《设计与制造Ⅱ》课程为例,在教学发展中心“教与学讲坛”介绍了自己在教学中挖掘与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相关思考。

 

一、明确教学目标——为谁教

思政元素蕴藏在教学全过程,教师可按照一般的教学设计流程来挖掘思政元素。首先,必须要明确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教师要以“为谁教”“培养什么人”等教育的首要问题为根本导向,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所归属的学科专业的发展要求、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素养来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

(1)依据学科专业特点,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

一门课程总是归属或服务于整个学科专业,它的育人作用的发挥要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也需要学科建设的强力支撑。

教师不应局限于单一的课程知识,而是在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视域中寻找思政元素。可从学科与专业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等方面切入,譬如重要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科学家或学科领军人物的科研事迹、学科专业原理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实践、科技实践等。教师可从中挖掘蕴含的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在教学中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育人元素,让学生有代入感,发挥精神层面的感染力。

《设计与制造Ⅱ》这门课程就将“让学生了解机器和机械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内在逻辑”设置为教学目标之一,通过对机器和机械历史发展逻辑的探讨和揭示,既引导学生建立对现代机器和机械的正确认知、逐步建构现代机器原创性设计能力,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通过学习让自己有能力去勇担建设制造强国的时代重任。

 

课程思政与课堂内容融为一体

 

(2)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角度去挖掘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进入社会能够生存和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在未来职场上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教师要结合社会的期待和行业发展需求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也是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宏观层面,教师应关注当前社会背景下职业人的通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如爱岗敬业、全局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这些通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课程思政的基本切入点。微观层面,不同学科、专业的职业素养存在差异,各有侧重,教师应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有针对性地挖掘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例如,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仍存在诸多短板,根本原因是缺乏高端产品自主创新研发能力,那么,机械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要培养学生机械产品创新设计能力,让学生养成敢创新、善创新的习惯和能力。概言之,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当懂得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角度去挖掘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这也易于和学生产生共情效应、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学生通过听课、项目制作和答辩等多环节培养职业素养

 

二、梳理教学内容——教什么

任何课程内容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学过程所涉及的人、事、物等,都可能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息息相关,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始终坚持育人导向,不断梳理和创新教学内容,激活课程思政元素,将育人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1)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对学生成长的浸润熏陶,尤其要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背后的文化优势,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即是对学生进行“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爱国主义等教育的生动教材。教师可从中精心挖掘和选取思政素材,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历史溯源等形式,引导学生挖掘、发现、体会中华民族的历史成就和发展成绩,增强民族自豪感,推动学生在民族与国家、历史与文化、科技与创新等方面对国家的深度认同和坚定自信,养成平视世界的健康而积极向上的心态。

以《设计与制造Ⅱ》课程为例,在课上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古代机械成就,融入我校现代机器“三子系统论”研究成果等,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我校的当代装备发展成就,建立关于现代机器及其创新设计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增强自豪感和创新自信。

(2)挖掘时政素材,让思政与时俱进

新时代大学生有积极的时政参与热情,特别关注国际国内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等,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要把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其承载的思政育人功能放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两种资源的背景中加以考虑,关注那些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思政内容

通过引入时政素材,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并分析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理解中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时事不胜枚举,如抗击新冠疫情、建党100周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等热点新闻都是很好的思政素材。

以《设计与制造Ⅱ》课程为例,课堂中会引入机器的最新形态,如万物互联、机器人化、中国制造2025等,引导学生认知现代机器的本质和未来发展路径,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未来能够引领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

 

课程思政融入路线

 

三、确定教学模式与方法——怎么教

教师要将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其教学模式和方法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实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

(1)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内容拼接

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地将课程与思政进行拼贴,也不是将课程“思政化”或思政“课程化”,而是要以课程专业内容为载体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过程,而是一次精致的“化学反应”,是一项精心的课程系统性设计和入脑入心的育人实践。

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应避免采用简单生硬的做法,具体来说,一要切忌空洞的道德说教,即在专业知识讲授之外机械、生硬地空谈爱国、敬业等思政主题,造成思政和专业内容彼此脱节、思政育人流于形式;二要避免缺乏内在关联的主题切换,如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突然偏离教学主线、毫无逻辑地跳到思政内容,让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思政教学徒有其表、浮于表面;三要防止相同的案例在同一学生群体的不同课程中被反复使用,从而导致教学缺乏新鲜感,造成学生感官疲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起不到实际作用。

(2)选择适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及其各章节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多元的教学方法作为辅助手段。例如,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等。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价值判断情境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问题和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思维、方法论和价值判断,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设计与制造Ⅱ》课程在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式教学法,以课程项目的开展贯穿整个学期,使学生体验到企业产品开发的主要过程,课堂教学则围绕课程项目的进程进行组织和安排。

在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相当于“运动员”,需要经历课程项目从立题调研到实物样机实现、运行的完整过程;教师则是“教练员”,发挥引领、指路、及时提供专业知识“补给”的作用,主导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项目式教学过程由调研立题、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工艺设计和制作演示等环节构成,犹如一场教师领跑、学生主跑的“马拉松”。该课程通过项目式教学对现代机械创新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经历机械创新的初步完整实践,立题调研环节采用了学生自主立题、教师审题的策略,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创新活力和机器发明热情;概念设计环节鼓励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详细设计和样机制作环节鼓励科学论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通过全过程训练带领学生打破创新发明的神秘感,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善于创新的能力、敢为人先的志气。

 

融入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制造Ⅱ》多平台的慕课建设

 

四、构建教学资源与工具——用啥教

思政元素的挖掘同样体现在辅助教学的技术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包括四史在内的历史、文化、科技、社会等资源都是可资利用的思政教学资料。

3D建模、仿真、动画等数字化资源,视频、VR、AR、虚拟仿真实验等多媒体资源,都可以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此外,教师也应尽量利用优质在线课程、企业资源、实验中心师资、交流平台、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在教学工具的使用方面,线上教学工具为师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也能为课程思政营造更好的教学体验。

《设计与制造Ⅱ》课程也建有相应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和中国大学MOOC教学资源,2020年初新冠疫情期间,由教指委推荐给全国高校使用,为学生在特殊时期的正常学习作出了积极贡献。

 

凸轮VR实验名称:“凸轮机构及其运动特性虚拟拟仿真实验”

 

五、课程思政的教学反思

将思政元素融于教学中,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潜移默化地融入,最理想的效果是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一样,使学生觉察不到思政元素的存在、却又深深被其积极地影响着。

如果将课程思政设计看作是下厨,那么具有引领性、时代性、开放性的课程知识体系就是上等的食材,具有知识性、人文性的思政元素即是点睛的调料,融入式的课程教学方法则是精湛的烹饪技术,这三者缺一不可。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定是顺其自然、入脑入心,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传授与培养过程中既能品出“食材”的味道,也不会尝到“调料”的违和感。

良好的思政教育,重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渗透于课程教学从内容到方法的全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能起到全方位示范引领的作用,在学生心里不断播撒正能量的种子。

整理:冯冉

编辑:张兴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