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学论教:青年教师上课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2022-03-01 7110

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力军,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具备专业教学能力的青年教师队伍。多数青年教师虽具备硬核的科研能力,但由于教学实践和经验不足,在任教初期可能会面临一些困惑和挑战。

乐经良老师根据多年教学督导经验(主要基于理科)总结了青年教师在“教学节奏的把控”“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交流的有效进行”“教学PPT的合理使用”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国家级教学名师乐经良教授

在教学发展中心进行“名师话教学”讲座

 

一、教学节奏的把控

教学,作为人类的一个特殊活动领域,它自有章法,具有自身的节奏。对课堂教学节奏感的把控影响着整个教学效果,而教学语速和教学过程是影响教学节奏感的关键。

1

警惕语速过快

若语速过快,发送信息的频率过高,将导致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不能同频。

如何避免讲课时语速过快?

须从根源问题出发寻找策略:

如果教师一贯说话很快,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需要重新建立语言习惯。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放慢语速,并通过“适当的停顿”“询问学生是否跟得上”等方式来调适语速;另一方面在课堂之外与人沟通时也要刻意地去调控自己讲话的速度。

若是由于紧张造成语速过快,其根源则在于所做的教学准备不够充分,对课堂的掌控感低。青年教师在任教初期应养成“做教学设计”的习惯,优秀的教学设计就是课堂上的“导航仪”,能帮助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让教师在紧张感消除的同时建立教学自信。

部分老师因担心教学内容讲不完,通过加快语速保证教学进度。“担心讲不完”的背后有一个潜在的信念,即“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出现的内容都要讲给学生”。该信念违背了教学的本质,教学是通过传递有价值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未经选择的知识。因此,要从主观层面摒弃这一不合理的信念。“担心讲不完”也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即课程教学内容多但课时有限,这的确给青年教师带来了挑战,需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精简教学内容。

 

当然,警惕语速过快的同时,也不能误以为语速慢就是正确的教学行为。语速过慢,且远远落后于学生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弊病同样很大。青年教师应在知识信息传递上保证与学生“同频共振”,培养自身教学语言的节奏感。

 

2

做到“张弛有度”

节奏赋予教学过程以美感,其美在和谐。要实现这种和谐美,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张弛有度”。

“张”指的是教学过程严肃、规范的一面

整个教学过程不能是杂乱无章的,它应当具有连续性与有序性。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把握教学节奏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参考某一个已经被检验过的、成熟的教学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让课堂有秩序。

教学中要做好“张”,靠的还是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相当于撰写了一本有逻辑的教学“剧本”。如果能落实到每一个教学动作,如哪里需要停顿、细讲、精讲等,那么基本可以预设课堂“演出”是井然有序、错落有致的。

当然,单调呆板、平铺直叙的课堂节奏也是不可取的。适度的“松弛”才能使课堂节奏凸显和谐美。

“弛”指的是教学过程自由、灵活的一面

它对教师而言具有更高的考验性和挑战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做到“弛”:

首先,教师要拥有灵活的态度,做到“两个调整”。一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调整教学的节奏。部分重难点内容的讲解需要刻意放慢讲授速度,以保证学生能够理解。二是结合学生的课堂反应和现实需求调整教学的节奏。当学生传递出“没听懂”的信息时,教师需要暂停讲授新的知识点,重新讲解学生存疑的部分。

其次,课堂教学切忌塞满,要留有余地。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学生思维的活动,教师在教的同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理解和思考,留有余地即是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学生是学的主体,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保持同步时,教学节奏感就自然形成了。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好的课堂教学给人的感觉一是干净、简洁,几乎没有废话;二是课堂内容结构清晰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驾驭上下一番功夫。

1

教学内容要“宁少毋多”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把握一个总体的原则——“宁少毋多”。

青年教师刚开始讲课时会陷入两个困境:

一是讲得太多

对教学内容缺乏筛选,拿来便讲,内容太多只能导致“满堂灌”。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当有一道对教学内容加以选择的工序。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需要梳理清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只要重难点分析到位,那么整个讲授过程也就有了重心;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提前了解学情,定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现存的知识缺口从而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的详略。此外,“少”还体现在对知识有所保留。教学内容可以适当留白,使学生对未知的内容感有兴趣。如果教师什么都讲到了,那么就没有留给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对学生而言,少则“得”,多则“惑”。

二是讲不清楚

讲不清楚大概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罪魁祸首”还是教学内容太多,让未经选择的海量知识把教师自己绕进去了,出现“反反复复讲”的现象。所以,要讲得清楚,教学内容必须要精简,讲授要有针对性。当然,讲不清楚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所教内容不够精通,不能做到对相关知识的旁征博引。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足够精通,他就能够主动地去驾驭知识,而不会被知识所“钳制”,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容易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整个讲授过程也会显得干净利落、逻辑清晰。

 

拥有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富有魅力的基础条件,青年教师应当培养一种主动积累与更新专业知识的意识,对自己所教课程及相关知识熟稔于心。

 

2

教学内容要“层次突出”

教学内容设计关乎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并体现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浅表性理解,还包括对抽象理论的推理,以及将抽象知识加以转化和应用等。教学内容结构的呈现可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实现。

 

下面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阐述如何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的理解

符号运算是数学课程中出现最多的内容,几乎每节课都有涉及。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记住数学符号、理解符号运算的规律和法则,例如让学生懂得如何计算微分、积分,如何解方程等。

第二层次是抽象概念的逻辑推理

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白抽象概念、命题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要达成第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精讲概念逻辑,做到分析清楚、论证严密,让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思路在脑海中架构起知识的逻辑框架。

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应用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的目的最终落脚点在应用,让学生建立起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学会将理论知识迁移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要达到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将教材中没有的、却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添加到课堂教学中。

 

教学内容始终是教师教的核心,青年教师作为新手,更应当在教学的关键之处下功夫。只有合理安排好教学内容的结构,使之呈现层次性,才能做到“听者有思,授者有谱”。

 

三、课堂交流的有效进行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一堂好课必须饱含有效的师生交流。有效的课堂交流能够让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看学生的眼睛, 

开启课堂交流之门

眼睛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窗口,眼神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最直接方式。

丁石孙先生在北京大学教过高等代数课,曾有人问丁先生:“课堂上有一百多号学生,如何去了解他们对你的课程的反应呢?”他回答说:“我看他们的眼睛”。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眼神交流,能够快速捕捉到学生的表情,直接获得学生对于这堂课的反馈信息。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主要看学习是否真正发生,而观察学习是否发生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学生的眼睛有没有“亮”起来

所以,充分的眼神交流是有效课堂之必备。事实上,在上海交通大学督导听课评价表中就有一条涉及眼神交流的指标,即“是否会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行为来调节授课内容和方式”。青年教师在眼神交流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例如,部分教师存在背朝学生边说边写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和学生的眼神接触。这样的课堂是呆滞死板的,很难激活学生的主体性。真正的教学需要师生通过眼神完成无声的“对话”,彼此交换信息,共同生成一堂配合默契的好课。

2

有效提问,

促进深层次交流

德国学者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1]

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而要使对话发生,课堂提问则是关键。

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但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做到“有效提问”。对于无效提问的例子,可以归结为“Yes or No”提问范式。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由学生回答“是”或者“不是”。表面上看,师生“一问一答”也是一种交流,但实际上这样的提问方式根本无法达到课堂交流的目的。因为一两个字的简短回答,既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也无法深入挖掘问题的内涵。

提问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促进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够多视角、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听课效果;应多提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以达到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当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次相近时,他们之间的交流也渐趋深入。

 

好的提问能够引导全体学生主动思考,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积极参与。“好问题”的背后蕴含着高质量的思维,同时它也促成了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在对话与交流中产生了思维的碰撞。

 

四、教学PPT的合理使用

PPT作为主流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其先进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反观教学现状,许多青年教师对教学PPT的认识与使用存在一些误区。

PPT的认识与使用误区

一是过于依赖PPT讲课。将教学内容整段“搬”到PPT上,上课就开始“念”密密麻麻的文字,这样的教学就演变成了新的“照本宣科”。二是误把PPT的精美制作当成有效教学的关键。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制作很多效果酷炫的PPT。

PPT的合理使用

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时代,必须牢牢把握住教学的本质,对PPT等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合理地定位、适度地使用。

首先,PPT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任何时候都不能取代教学本身,所以要先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再用PPT呈现设计思路。

其次,为避免PPT成为课本或者教师教案的电子翻版,PPT上呈现的内容不宜过于细致,它只需起到辅助教师讲解的功能即可。

最后,应根据专业教学实际需求适当使用PPT。理工类专业课堂须谨慎使用PPT,因为“板书逐步推导”和“PPT一步到位地展示”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有差异的。

应始终将教学PPT看作辅助性工具去使用,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教学手段僭越了教学目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这样写道:“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2]这道出了教学的精髓,教学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存在固定的方法,每位教师的“法”是在经年累月的实践中通过对教学的理解、掌握和创造得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 教育研究,2001,22(3):33-39.

[2]叶圣陶. 语文教学二十韵[J]. 人民教育,1962(6)

 

本文原载于《中国大学教学》2021年第10期,点击左下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编辑:张兴旭